查阅词条的时候,笔者总会看到有些将领都被冠以“抗日名将”的头衔,但细看他们在抗战中的表现,总觉得他们配不上这四个字杠杆配资公司,比如在孟良崮被击毙的张某某,其实是个杀妻犯兼马谡,要论抗战之功,他连王耀武一个边角都比不上——有些别有用心的网文,是把王耀武的功劳,偷给了“孟良崮马谡”。
这个在孟良崮被击毙的张某某似乎配不上抗日名将的称号,而另一位尊姓张的二级上将,却可能不为所有人所知——淞沪抗战时任右翼军总司令的张发奎,因为不愿意打内战而被某些人故意忽视,事实上这位真正的张上将不但抗战有功,而且慧眼如炬。
张发奎蒋军这样评价当年的蒋系高官:“蒋先生是运用政治权谋的第一名,白崇禧足智多谋,但非常阴险,阎锡山圆滑狡黠,孙立人恃才傲物,杜聿明心高气傲,熊式辉爱摆官架子。”
作为淞沪抗战(也称淞沪会战)三大指挥官之一,张发奎究竟是兼第八集团军司令还是第十八集团军司令,不同史料记载却有了不同。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一百一十三辑刊发的署名为张发奎的《淞沪会战》(节选自《张发奎将军抗日战争回忆录》)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《民国高级将领列传·第五集》,都写的是第十八集团军,但第十八集团军却也是八路军的又一称呼,这一点也是人所共知的。
展开剩余81%张发奎的部队番号是第八集团军还是第十八集团军,我们不能认为那两本十分权威的书籍都“校对失误”,所以这个问题只好略过不提,咱们还是来看看张发奎司令对淞沪抗战的回忆。
张发奎司令多年以后,还对三件事记忆犹新,或者说难以释怀:统帅部拒绝了前方将士的战略建议;老蒋命令他的嫡系、我的“部下”逃跑,居然连我都不知道;新闻记者差点帮日军毁了我那几门曾经众创日舰“出云号”的神炮,真不知道那些新闻记者,到底是吃谁家的饭长大的,为了抢新闻,连起码的家国大义都不顾,他们居然把我的炮兵阵地拍成照片公开发表,日本飞机就是按照他们的报纸进行了轰炸!
张发奎的集团军(因为是第八还是第十八有争议,所以我们只能这样称呼)实际只有李松山、阮肇昌、刘尚志三个师及张銮基的独立旅、炮兵第二旅第二团,那个炮兵团的六门“卜福斯”山炮(也叫波佛斯山炮,德国克虏伯公司子公司波佛斯生产)就是他最宝贝的重武器,连敌人都称之为“神炮”:“炮兵对敌人的轰击,在这次会战中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,这是一种运用炮兵奇袭的特别方法,当时曾被敌人誉为‘神炮’曾打击了散人的‘出云旗舰’,也轰击了虹口的日军司令部,发挥最大的威力,故人感受了重大的威胁和伤亡。敌方曾费了很多的侦察手段,企图毁灭该炮兵,但终未得逞。(本文黑体字均出自张发奎回忆文章)”
日军绞尽脑汁也没能摧毁的“神炮”,却差点被上海的新闻记者毁掉,这就是张发奎多年后还心有余悸并咬牙切齿的第一件事。
为了避免仅有的六门山炮被日军发现,张发奎命令只有夜晚才开炮,半天就伪装起来藏匿于低沟或竹林深处:“会战的全过程,‘神炮’的阵地位置始终未为敌人发现,我非常地爱护它,常亲自去指挥它,在会战终了最困难的时期,我亦尽各种手段,把它安全地转移于另一次战役。”
日军找不到的神炮阵地,居然被上海的几个新闻记者找到了,他们表示要看看神炮的雄姿,并要求炮兵营长在竹林隐蔽的炮兵阵地里跟他们合影,然后就把那张合影公开发表了——淞沪会战有时候挺奇怪的,前线打得血肉横飞,但报纸照出,日本领事机构也没撤,潜伏的日特也没抓干净,甚至还有市民远远观战。
张发奎看到报纸上的照片,顿感大事不妙:“我立即认为这件军事消息的泄露,对于神炮之安全,将有莫大的危险,我立即命令该营迅速变换阵地。”
张发奎用了两个“立即”来描述当时的形势危急,事情也正像张发奎担忧的那样,当天中午,日军飞机就对神炮阵地进行了轰炸,要不是张发奎当机立断,日军最想完成的任务,就在记者“帮助”下完成了。
当然,上海市民也不全像那几个新闻记者一样,张发奎也十分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:他们不仅帮助军队的运输和救护工作,还有人自动献出他们仅有的食品,妇女主动照顾的伤兵,所以百姓对军队的后勤支持,甚至超过了老蒋的后勤部门。
老蒋就像张发奎评价的那样,“养成了直接发布命令的习惯,其插手干扰引起了指挥系统的紊乱”,而且老蒋根本就不采纳前方将士的正确意见。
当时张发奎和张治中联名向老蒋建议:敌人是陆海空协同立体作战,我们只有临时构筑的工事,根本就防不住敌人的重炮和航空炸弹轰击,应该及早在苏、嘉、吴、福等地利用固有工事,构筑第二道防线,以便将日军拖入持久消耗战,但老蒋一口否决了:“他的意见以为上海是军事必争之地,应不惜一切来确保这个地区。”
老蒋有个怪脾气,总是高估自己的实力而舍不得丢掉一点地盘,但又不做后续准备,结果是一点崩溃满盘皆输——他根本就没有后手和第二套方案,所以一到关键时刻就抓瞎。
老蒋拒绝了张发奎和张治中的建议,结果自然可想而知,但就在战事最惨烈的关键时刻,他居然还临阵换将,这可把张发奎急坏了——敌人已有从大场以西向我左右两翼席卷的趋势,老蒋却在这时候把朱绍良调任甘肃省主席,朱绍良的中央地区指挥任务由张发奎接手,张发奎的右翼方面指挥交给第十集团总司令刘建绪——当时刘建绪的部队正从杭州往上海走:“我一面担心右翼沿海地带的侧背和刘集团部队能否确实接防,一面感于上海方面的战况,将如何去挽教这时危殆的局面?我心灵上的焦虑,是我生命史上最难忘的回忆。”
张发奎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:在老蒋“调兵换将”的时候,日军大举进攻,两个师团在金山咀、金公亭同时强行登陆,张发奎已经没有预备队去堵窟窿,调动中的各部队又在仓促换防时被各个击破。
眼见战事不可收拾,老蒋并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,更没有增派有力部队,而是暗中让自己的嫡系先跑,而张发奎却依然被蒙在鼓里:“11月9日我军自前线开始撤退时,曾经发生过一件使我吃惊的事件。那时我身任淞沪会战之中央军地区指挥官,竟不知道前线部队已奉命撒退,当时俞济时将军经过我的司令部门前时,恰好为我发现,俞当时属胡宗南将军指挥,而胡则属我指挥的,当时我问他到何处,他才报告我说:‘已奉命撒退,难道总司令不知吗?’”
张发奎当然不知道,事实上如果不被发现,俞济时也根本不会对张发奎透露任何消息,那么最后的结果,自然是俞济时胡宗南安全逃脱,而张发奎的部队,就要被日军困住了。
老蒋什么时候都忘不了消耗非嫡系部队,张发奎属于粤军将领,跟老蒋确实有一些过节,但是在抗战艰难时期,张发奎能放下成见拥蒋抗日,而老蒋却依然恶习不改,一方面胡乱越权指挥,一方面为了保存嫡系实力不惜拿别人当垫背,难怪张发奎在抗战胜利后与老蒋渐行渐远,最后干脆连“陆军总司令”都不当,直接去了香港。
归根结底,淞沪会战失败的责任还在老蒋,那些新闻记者也帮过倒忙,读者诸君看了张发奎的回忆文章杠杆配资公司,对他所痛心甚至痛恨的三件事,又会作何评价?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益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